原创 魏小潭整理 东方教育时报
问: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书籍?其中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于念可:读过《野草》《呐喊》《朝花夕拾》和《且介亭杂文》等。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野草》。在读《野草》以前,我印象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向黑暗高举投枪的英勇斗士,他伟大光明正确,总是嬉笑怒骂、无私无畏,在“搬动一张桌子,几乎也要血”的年代里以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但《野草》向我诠释了一个更为丰富深广的鲁迅,将他对于自我的反思与剖白、对于出路的彷徨和求索极坦诚地展现在我的面前。
于念可
问:你还记得去年鲁迅青少年文学大赛上写的文章吗?对你而言,鲁迅精神意味着什么?
于念可:我记得我的文章主题是在娱乐至上的信息时代呼唤以文学为载体的自我反思、社会反思。
鲁迅精神对我而言意味着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深挚广泛的人文关怀、对社会弊病的敏锐体察与张口言说的勇气。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腐朽黑暗,处处皆是弊病,而现在的社会已焕然一新。但再光明的社会也有黑暗的角落,也有被遮蔽与被损害的人群,也有未被正视的问题与待改变的事情,我们永远不该因满足而停滞不前。文学是一双眼睛,可以去看见;文学是一张嘴,可以去表达。文学是多面的,但其中必然有一面,承载着先锋性、批判性、庄严感与深沉的思索。孔枝咏女士的小说《熔炉》推动了韩国在性暴力犯罪方面的立法,这便是一个榜样。鲁迅写作的毛笔叫做“金不换”,我以为好的文学,应该当得起这三个字。
问:你最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对于阅读,你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吗?你认为能够考取北大中文系和日常的阅读积累有什么关系?
于念可:文史哲社各方面的书籍我都十分喜欢,最爱看涉及中国历史的书籍。用国史家张荫麟先生的话来说,“明国族绳绳之使命,庶无馁于任重而道艰;表先民烈烈之雄风,期有效于起衰而振懦。不有述往,何以绍今?”
我阅读的方法是多看、多记、多理解、多温习,多运用。
考取北大中文系和我的阅读积累有很大关系。高中阶段,语文是我最大的优势。阅读积累对我完成阅读理解、古诗词赏析有着很大的帮助,使我能够深入体察作者的细腻情感与语句的作用,而非机械地向答题框架中填塞答案;在作文方面,阅读积累则帮助我以清晰的逻辑、丰富的材料、行云流水地表达阐释深刻的观点,从而稳定维持一类上的水平。课外获得的大量语文奖项也对我顺利获得中文系录取名额有所帮助。
问:对即将来临的大学生活有什么规划?
于念可: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中文系教授,立德立言,有所建树。因此,在大学阶段,我首先希望能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广泛摄取知识,提升专业水平,为进一步研究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我计划开创个人公众号,坚持创作和表达。如有机会,希望能够出版个人文集,向社会传达自己的想法与声音。对我来说,功利时代的文学宽阔而岑寂、清醒又迷离,我们藉她学会温柔与宽厚,在充斥抨击、举报、自我、盲从、裹挟、暴力、愚弄、冷眼的双城记式的时代中照见黄埃散漫后头的烟云竹树,在口中反复咀嚼那些飘渺美丽的词语。
文学是非功利的寄居之所,面对山重水阻,用或高昂热忱或低回婉转的声气,执著地论说所有的伟大和卑琐;文学也是万千世界与菩提的总和,极包容又极深阔,拈花静笑,将广阔无垠的人类思想共同体安植在纷繁芜杂的人间,让卑微失语的小人物,也能超脱时空与自我的禁锢,触到这个时代和璧隋珠般珍贵的精神自由。我希望和同道之人一起,始终坚持对于文学的热爱和信念。
魏小潭整理
今天,上海虹口这样缅怀“大先生”
102人喜欢
故乡对话大会在绍举行 中日韩共话“精神故乡”
182人喜欢
内山书店重回中国落户天津 这里是读书人的阅读天堂
167人喜欢
北京语言大学成立鲁迅与世界文化研究院
122人喜欢
“云澜湾”杯第四届全国鲁迅杂文大赛颁奖仪式
在嘉善云澜湾温泉度假小镇隆重举行 [导读]5月25日,100多位来自...200人飘过
·马新云理事长致辞199人
·组图:周作人被枪击纽扣救了一命199人
·绍兴臭豆腐广告竟然打鲁迅牌199人
·鲁迅文化基金会沈阳文工委成立199人